【餐飲業都該懂的13個經營關鍵】

封面-餐飲業都該懂的13個經營關鍵.jpg

--作者:六堆伙房 總經理劉光凱

 

昨天聚餐,一位同事問我,如果我想自己創業,那有那些重點需要注意?當然「創業前的觀念與心理建設」「創業中的實務重點」,以及「走長路、穩住賽道,才會贏」都非常重要,有些並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完,因為一間餐飲品牌能不能長久,不只是味道、裝潢或地點,更關鍵的是背後的人、流程、策略與決策。

 

像「走長路、穩住賽道,才會贏」這策略觀念,其實一篇文章真的講不完。它牽涉到的不只是觀念,還包括現金流怎麼穩、經營怎麼調節、管理怎麼搭建……,如果你對這主題有興趣,也可以回頭看看我先前寫過的一些相關內容。

 

至於「創業前的觀念與心理建設」以及「創業中的實務重點」,這幾年倒是累積了一些心得,可以先簡單整理出來分享。我會用精簡的方式說明幾個核心觀念,之後如果大家有興趣,也可以再分開深入聊聊。

 

 ▍ 「創業前的觀念與心理建設」,我認為有三個重點:

1. 不要把「興趣」當作創業的核心;興趣是加分,但不是商業模式的基礎。你要解決市場上的痛點或需求或找到市場缺口( #創業成功關鍵首要因素 #消費降級,這兩篇都要提到我對市場缺口的見解),而非證明自己的興趣可以賺錢。

 

2. 不要相信「我做得比別人好」就會成功;很多人誤以為只要產品或服務「比競爭者好」就能成功,但其實流量、定價策略、現金流、團隊、資源調度能力相對的更加重要。

 

3. 接受自己會失敗、犯錯甚至沒收入;創業初期是抗壓與抗風險的過程,你能撐多久,比你有多聰明更重要。

 

 ▍ 「創業中的實務重點」中,我們可以濃縮成兩大核心架構:

➽ 店鋪現場以自主管理為優先。

➽ 總部為後勤支援與開源節流的戰略規劃單位。

 

 ▍ 兩句話各四個字,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

以下是我這幾年來的觀察與體會,我試著用每個部分「兩句話、各四個字」來簡要說明,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啟發或方向。

 

  ▍ 店鋪現場以自主管理為優先  

現場的好壞,決定顧客的第一印象。而能不能穩定營運,靠的不是「一兩位強者撐場」,而是流程能不能被複製、挑戰能不能被應對。

 

1. 店況:及時回報、快速處理

沒有人喜歡進到一間壞掉水龍頭、廁所燈不亮、冷氣不涼的店。店況問題不怕發生,怕的是「沒人回報」、「拖著沒修」。訓練每個現場人員,遇到異常就通報、標準流程就處理,是自主管理的第一步。

 

2. 廠商:精準估價、確實執行

好的廠商,是夥伴;差的廠商,是災難。我們要求現場具備基本的估價能力與執行追蹤能力。不是每件事都要總部來「盯進度」,而是要訓練第一線具備基本的判斷與談判。

 

3. 人員:穩定徵才、靈活配對

人來人往是常態,但沒有制度就是災難。店長要能主動徵才、有效面談,更重要的是懂得人力配比、排班靈活,才能避免過勞、也不浪費人力成本。

 

4. 商品:守住食安、提升速度

出錯一次,信任就沒了。衛生與安全不是「廚房的事」,而是整間店的底線。從原料驗收、保存標示,到每日的出清與回溫,都該落在制度與檢查中。效率則來自流程設計與工具選擇,不能只靠「老手」撐住全場。

 

5. 銷售:抓住等銷、放大行銷

建議直接參考 #銷售三等級,我用三句話小結

➽ 等銷推銷都要會

➽ 行銷不是貼海報

➽ 動線點單皆戰場

 

不是貼海報就叫行銷,懂得善用點單流程加價、設計現場話術推品項,才是抓住等銷的關鍵。店鋪本身就是最前線的銷售場域,不該只是「被動接單」。

 

6. 服務:兼顧熱情、展現專業

服務不是笑容而已。讓客人感到被理解、被協助,是靠流程訓練出來的細節,包含應對話術、危機處理、甚至「裝忙」與「顧全場」的能力。熱情能吸引回訪,專業才能建立信任。

 

 ▍ 總部為後勤支援與開源節流的戰略規劃單位 

現場衝得再兇,後勤撐不起來,一樣會倒。總部的角色不是指揮官,而是系統架構者,把資源、數據與制度整合成品牌的護城河。

 

7. 營運:有效管理、精準控制

營運是連結前線與策略的中樞神經。該追的數據要追、該修的流程要修,不是坐等報表,而是主動優化、即時反應,讓制度能自我進化。

 

8. 人資:人才留任、長遠發展

徵才只是門口,留人是關鍵。建立培訓路徑、發展晉升階梯,讓員工知道「做下去有未來」,才不會每年從頭來一次。而且不是只有管理職才有成長,技術職的深耕與培力,同樣重要。

 

9. 行銷:看見效果、追求效益

活動不是為了熱鬧,是為了結果。每一波行銷都該明確目標(來客?回流?轉換?品牌?),搭配追蹤機制與轉化分析,才能避免「做很多,看起來都一樣」的困境。

 

10. 財務:清楚權責、掌握成本

財務不是看錢,而是看趨勢。從損益表看到成本構成,從月報表發現經營動能,協助前線了解什麼花得值得、什麼花得冤枉,是財務的真正價值。

 

11. 技術:制定標準、確保傳承

標準不是為了限制人,而是為了解放人。有了標準,才有品質一致;有了傳承,才有戰力穩定。無論是中央廚房、POS系統、出品流程或備料SOP,技術的目標就是降低人為落差,讓「會做的人」不再是稀缺資源。

 

12. 會計:細緻記帳、發現異常

帳做得細,問題看得早。從發票到報銷、從成本到折舊,每一筆都該準確分類,才不會讓經營判斷失焦。會計不是只有報表,而是經營的預警系統。

 

13. 採購:貨比三家、廠貨建檔

採購人員須秉持「貨比三家」原則,針對同類型原物料或商品至少比較三家供應商之品質、價格、交期與服務條件,確保成本效益與供應穩定性。完成比較後,須將擬合作之廠商基本資料(公司名稱、聯絡人、電話、統編、供應品項、價格表等)建檔入中央資料庫,並依照品項類別歸檔管理,方便日後比價、追溯與年度檢討使用。每年進行一次廠商評估與價格盤點,確保採購體系穩健可靠。

 

 ▍ 中間的關鍵:訓練 

制度是底線,訓練是上限。再好的流程,如果沒有人能理解、執行、轉化,最終只會變成一疊放在櫃子裡的紙。訓練,是讓前線能做、總部能管、品牌能擴的關鍵。我們該問的,不是「要不要訓練」,而是:「我們的訓練,有效嗎?」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市場裡,餐飲經營不只是味道,更是系統。

 

語後感慨:現在寫長文,看的人越來越少;寫短內容雖然容易被點閱,卻常淪為情緒的快餐。雞湯文看似有用,實則無用,讀完一秒鐘點頭,兩秒鐘轉發,三秒鐘就忘了;可惜真正需要理解與行動的道理,從來不會只靠一句話傳達。

留言